贵州,知味。
文字 |『誰最中國』
首图 &封图 |『誰最中國』
贵州贵在百处,其一在于知味,酸与辣 ,是深入贵州人骨髓里的味道,贵州之辣,不生猛莽撞,胜在隐隐酸香,一味辣还可生出种种花样,干辣、酸辣、糟辣、鲜辣,千变万化。
至于酸,亦是贵州的经典一味,俗语说,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,黔中的贵阳素粉,黔南的独山三酸,黔东南的凯里酸汤鱼,畅快吃下,沁出微汗,无不叫人精神抖擞,直呼过瘾。
贵州另有一处惊喜——蘸水,小小一碟蘸水调尽百味,让一切菜肴远离平淡无奇。
曾经,贵州地属边陲,道路险阻,食盐匮乏,完美避开了所有的盐脉。受困于此,当地人便发明了酸,以酸调味,以辣进食,借其改变菜肴的寡淡无味。
辣是云贵川湘地区的专属之味。各地无辣不欢,却辣得各有千秋:四川多麻,云南喜鲜,湖南好香。而贵州,辣在千变万化。
辣子鸡则以糍粑辣椒调味。不同于川渝“鸡肉少辣椒多”的吃法,贵州辣子鸡以鸡肉为主。
有人打趣:“贵州一怪,辣椒是菜”。辣椒不仅是调味料,甚至可以单作一道菜。比如一道辣椒炒辣椒的神仙吃法,就不免让人打了个寒颤。
普通人家的一桌菜,一般会有七八种辣椒。贵州人自然能品出不同的辣味,要是做菜放错了椒,可能还会引起一阵抱怨。可对不谙此中滋味的人来说,吃来吃去不过还是一味辣而已。
贵州讲究“辣不怕”。既然吃辣,就要辣得大汗淋漓、张口咂舌,尽享火烧般的热辣喷张,却也酸爽不尽、回味无穷。
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。”在贵州,爱酸之心,人皆有之。此酸并非醋酸,而是一种由五谷自身发酵产生的酸味。
在黔南,有“独山三酸”:臭酸、盐酸和虾酸。三酸皆如其名,臭酸气色浓烈且悠长持久,好这口的,光闻味道口水就要淌出来;恨它的人,对奇“臭”无比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。
一道臭酸与豆腐肥肠五花肉的杂烩,风味叠加,刺激味蕾。而盐酸跟虾酸也是稀罕滋味:色鲜味美的盐酸和扣肉的组合,糯口而不腻;微辣鲜香的虾酸与牛肉的搭配,则鲜嫩爽口。不论哪一味酸,都别具一格。
说到酸汤鱼,便不能不提起酸汤,酸汤主要分为红酸和白酸。白酸汤由清米汤在酸汤桶中慢慢发酵而成,只酸不辣。好的白酸汤颜色清亮、不浑浊,味道酸爽、回甘,口感润滑。
苗家酿制酸汤,取自高山上的泉水酿制,鱼需要去稻田里捕捉最新鲜的稻花鱼,再加入当地特有的香料木姜子和糟辣椒为佐料熬煮。
食成,鱼鲜肉嫩,入口即化,开胃又不挫牙。汤底酸辣爽口,味足鲜美。鱼肉解腻,配上酸辣爽口的汤汁淋过的蘸水,让人一口回魂。呼哧呼哧吃下去,一顿吃完,倒像是刮了胃里的一层油,通体舒畅,清清爽爽。
在黔中贵阳,甚至连主食也躲不掉一酸。贵阳人把米粉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做成了酸粉。粉有筷子粗细,雪白光滑,弹性十足,闻起来一股酸味。
以一勺熬制得当的红油辣椒代替汤底,酸得可口,辣得正好。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,量大美味,实在过瘾;对于平头百姓来说,味足下饭,亦是美食之道。
酸辣是融入贵州人骨子里的一味,由底料到蘸料,皆跑不掉。贵州菜肴讲究蘸水,俗语说“火锅煮一切,蘸水调百味。”
要细数贵州蘸水的不同种类,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总的说来,大抵可分成油辣椒主调和糊辣椒主调两类。
鲜香的油辣椒是粉、面、饺子等一切面食的完美伴侣。而糊辣椒焦香扑鼻、干香浓郁,若是再倒点酱油、醋,撒点葱姜蒜、折耳根,加勺热汤拌匀,就是一碟完美的火锅蘸水。
平淡无奇的菜,配个蘸水可能就能叫人眼前一亮。贵州人偏爱用清水煮食新鲜蔬菜,清汤里的菜啊、肉啊在蘸水里滚一滚,本来清淡的东西,一下变成了硬核重口味,米饭再添几碗都不是问题。
在贵州,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种蘸水,大家都有自己的蘸水秘籍,加什么,不加什么,那蘸水的风味也不尽相同。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,也是贵州人自始至终也离不开的一味。
酸辣调剂的,不只是贵州人的口味,更是贵州人的生活。辣可千变万化,可贵州人如辣子般热情火辣、乐观率性的性格是不做更改的。
小小一碟蘸水,融入了数不尽的黔系佐料和生活滋味,里头蕴含着贵州人的智慧、情感和历史底蕴。贵州人将其所爱发掘至淋漓尽致,抹去平淡,直至酿造出贵州的专属一味,亦是贵州的灵魂一味。
图 | 石言呓语
编辑 | 谁最中国
-特别鸣谢-
风一样的婶子 石言呓语